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特色医疗
特色医疗

汤泼雪古法针灸

汤泼雪古法针灸,源自传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继承并发扬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故言“古”,因疗效显著迅捷,往往针去则愈,“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而得名,历经五代传承至今。汤泼雪古法针灸扎根传统文化,理论依据扎实,其核心理论根源于传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并上溯《易经》《道德经》等中华文化源头,针法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易医同源等思想,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使中医文化焕发出崭 新的生命力。

 咸宁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吴平路作为汤泼雪古法针灸的第四代传承人,带领科室以家传三套针法组合,即搜风败毒活血化瘀针法组合、调气养血安神针法组合和行气利水培土治水针法组合为基础,结合人迎寸口脉法及针法、内经补泻针法等方式治疗各类疾病, 可以真正做到调气调神、取效迅捷、长效持续,达到了古代“针灸治百病”的高度。

 (一)适应症

 内科:中风、面瘫、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痫、咳嗽、哮喘、胃痛、腹痛、便秘、泄泻、黄疸、水肿、癃闭、瘿病、男性不育等;

 外科:疔疮、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疝气等;

 骨伤科:扭伤、落枕、颈椎病、肩周炎、腱鞘囊肿、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妊娠呕吐、产后乳少、不孕症等;

 儿科:急惊风、百日咳、厌食、疳症、遗尿、脑瘫等;

 五官:目赤肿痛、麦粒肿、眼睑下垂、眼睑动、中耳炎、耳鸣、耳聋、鼻炎、牙痛、咽喉肿痛等;

 皮肤科: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斑秃等;

 其他:减肥、美容、戒断综合征、乙脑后遗症、渐冻人、尿毒症、植物人促醒等。

 (二)禁忌症

 过度饥饿口渴、过度饱腹、过度劳累、醉酒、刚生完气大怒以后;

 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乳中及神阙等穴禁止针刺。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

(三)注意事项

 饮食:在古法针灸之前半小时确保已进餐,不过饥也不过饱;针灸前适当喝点热饮;针灸后不吃发物。

 禁冷:古法针灸后24小时,不能喝冷水冷饮,吃寒凉食物,也不能碰冷水吹空调。(注:洗漱可用温水、热水,但最好不要洗澡)。

 情绪:古法针灸前后不能生气发怒。

 休养:古法针灸前后不能劳累。

 起居:针灸前后勿行房事。


揿针

 揿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针刺类中医技术,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揿针源自于《灵枢·官针》中所记载的“十二刺”的“浮刺”,《灵枢·官针》中“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基于经络的“皮部”理论,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各经皮部就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另外,《灵柩本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体表,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浅表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三,《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的目的在于侯气或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揿针通过长时间刺激皮部及腧穴,可以起到调节经络、卫气及脏腑的机能,起着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一)适应症

 根据现代针灸治疗病谱,揿针(皮内针)疗法主要涵盖范围广,其中神经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消化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泌尿生殖系统为高频病症系统。

 1. 神经系统:面肌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疾患引起的偏瘫、吞咽困难、失语、二便功能障碍等;

 2. 精神和行为障碍:失眠、抑郁、戒烟等;

 3.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膝骨性关节炎、肩痛等;

 4. 消化系统:胆石症、便秘、泄泻、打嗝、腹胀等;

 5. 皮肤和皮下组织:痤疮、扁平疣、黄褐斑等;

 6. 泌尿生殖系统: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

 除上述系统疾病外,揿针还可以治疗眼和附器:近视、麦粒肿等;呼吸系统:呃逆、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减肥等;妇科:月经不调、痛经、乳腺疾病及妇科功能失调疾病等。

(二)禁忌症

 1. 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2. 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重度贫血者。

 3. 凝血机制有问题者。

 4. 体表大血管部,紫斑和瘢痕部位。

 5. 皮肤出现肿胀、湿疹、溃疡、冻疮、破溃感染等情况。

 6. 有习惯性流产者,孕妇下腹,腰骶部。

 7. 金属过敏者。

(三)注意事项

 1. 留置期间,每隔 4 小时左右用手按压埋针处 1~ 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

 2. 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不剧烈运动,避免大汗出;

 3. 注意适当保暖 ,避免吹风;

 4. 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


中药穴位敷贴

(1)金黄膏

 出自明《外科正宗》。由“如意金黄散”调制而成。收录于 《中国药典》 ( 2010年版一部),由天花粉、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厚朴、陈皮、甘草、苍术、生天南星等十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疡肿痛、丹毒流注, 表现为肌肤红、肿、热、痛者,亦用于跌打损伤等病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二 《疮疡看法》 载: “如意金黄散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症: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肿痛,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

 2. 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

 3.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 疮疖较重或局部变软化脓或已破溃者应去医院就诊。

 6. 全身高热者应去医院就诊。

 7. 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

 8. 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 证属寒湿者不可用。

 (2)活血温经止痛膏

 该方为我科室医务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由青风藤、海风藤、红花、羌活、独活、川芎、威灵仙、制草乌、制川乌、白芷、当归、细辛等十二位中药组成,有疏通经络气血、活血化瘀消痰、抗炎消肿止痛等作用。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症:用于骨于关节筋络损伤,兼有风寒湿外邪者;或寒湿伤筋;或陈伤劳损。

 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

 2. 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

 3.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 疮疖较重或局部变软化脓或已破溃者应去医院就诊。

 6. 全身高热者应去医院就诊。

 7. 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

 8. 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 属热证者不可用。


专科自制中成药


开塞通胶囊

组成:乌梢蛇48g、地龙96g、水蛭24g、毛冬青144g、 川芎144g、僵蚕48g、麝香0.01 g(制得1000粒)

功效 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适应症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半身偏瘫、口眼歪斜等。


中药熏洗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是传统中医外治疗法之一,通过药力与热力的有机结合,从皮到肉,从筋到骨,层层渗透,温通关节,促进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通畅。通过熏洗,使血液循环加快,皮肤吸收能力增强。局部药物浓度高,经皮肤、腧穴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发挥药效。无胃肠道损害。中药透皮作用,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减轻局部组织的紧张压力,同时能够缓解皮肤、肌肉、肌腱和韧带的紧张痉挛,使关节及肢体活动灵活,早日恢复功能。

 (一)中药熏洗1号方

适应症:适用于中风偏瘫,肢体痉挛僵直,活动不利等症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强筋壮骨,通络除痹

方药:路路通30g  桂枝15g   千年健25g  川牛膝20g 当归20g    红花1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15g

威灵仙30g  木瓜15g   五加皮20g

 (二)中药熏洗2号方

适应症:适用于中风偏瘫,肢体无力,麻木疼痛等症

 治则治法:通经活络,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黄芪50g   羌活30g  威灵仙30g  乳香20g 没药20g   肉桂10g  延胡索20g   制川乌10g 制草乌10g  地龙15g  珍珠母30g

(三)中药熏洗3号方

适应症:适用于中风偏瘫,手足肿胀等症

治则治法:祛风通络温阳消肿

 方药:透骨草30g  伸筋草30g  红花20g  皂角刺30g 海桐皮30g   制附子15g  吴茱萸10g  络石藤30g 忍冬藤30g  

 上1、2、3号熏洗方药每日一剂,水煎取汁1000ml,熏洗肢体。

注意事项:

 1. 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2. 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3. 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4. 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红霉素软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