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top
您现在的位置:
特色医疗
特色医疗

葫芦灸

    葫芦灸是谐音“福寿灸,从传统古中医学基础上建立而成。葫芦和艾灸通过特殊的技术结合,葫芦体腔的红外能量,定向速透体内,聚热能力好,渗透力强,起到调和脏腑气机升降平衡,达到养生防病和快速治疗之目的,葫芦因其特有的密闭性和容纳特点,是一种绿色、自然、安全的中医疗法。

    适应症:

    1. 消渴病(糖尿病)及各种井发症。

    2. 风寒湿痹及各种虚那型腰腿痛和关节痛。

    3. 急性扭伤治疗及恢复期。

    4. 妇女因虚寒所致宫寒、带下、痛经等。

    5. 各种脾胃虚寒型胃痛、腹泻。

    6. 气不足所致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7. 虚脱、四肢厥冷等。

    禁忌症:

    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2. 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

    1. 艾灸前避免饥饿、饱食及过度疲劳;

    2. 在艾灸的时候,不要乱动,保持安静;

    3. 在艾灸前后,要多饮温热水,避免“上火”;

    4.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触碰凉水或者洗澡,否则容易导致湿气进入体内。


脐火灸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火灸,就是在肚脐上隔药灸,用艾灸和火疗的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 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具有绿色自然、简单易行、效果突出等诸多优点,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适应症:

    1. 消渴病(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

    2. 阴黄、腹胀、便秘、胃痛、纳差、乏力、大便溏泄;

    3. 症见肢体麻木、关节强直、肢体疼痛;

    4. 寒温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诸病症;

    禁忌症: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饥饿状态、实热证、阴虚发热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火灸。

    注意事项:

    1. 刚吃完或空腹不宜立马进行灸脐。

    2. 脐灸后的4小时内是不能洗澡。

    3. 脐灸前后要适当地喝温水,便于排毒,要杜绝喝凉水或冰水。

    4. 脐灸后适当休息,不能过于劳累。治疗前要排空小便,在治疗的时候不可乱动,防止艾柱的滚动造成灼伤。

    5. 治疗后局部脐部及周围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过于紧张。


针刺

    针刺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适应症: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禁忌症:

    1. 孕妇不宜在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腧穴进行针刺。

    2.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3. 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4. 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

    注意事项:

    1. 注意针刺时,心情放松,避免情绪紧张;

    2. 饥饿及过饱状态下不宜针灸;

    3. 针刺前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以及重体力工作;

    4. 针刺后注意休息,避免饮食过饱、过急,忌饮酒、饮茶、饮咖啡;注意针灸后不宜立即洗澡。


中药硬膏热贴敷

    中药硬膏热贴敷是将多种药物研末成粉,用药油拌成膏状涂在敷料上,贴敷在体表局部或特定的穴位上并加热,膏药应逐渐加温,以烊化为度,借助热力通过皮毛腠理,循经运行,以达到疏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消肿止痛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1. 消渴病肾病;

    2. 眩晕、胃痛、腹泻、失眠、水肿、咳嗽、胸痛、冠心病。

    3. 消肿止痛、软坚散结。

    禁忌症:皮肤、药物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

    1. 贴药时间一般视病情而定,贴药时间为2~6小时,不超过8小时

    2. 使用膏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泡,瘙痒,糜烂时,停止使用,及时就医。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姜汁、药液调成糊状,或用凡士林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性外治疗法。穴位敷贴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我科治疗病症主要有:

    1. 消渴病(糖尿病降糖贴);

    2. 水肿(糖尿病肾病水肿贴)

    3. 眩晕、胃痛、腹泻、失眠、咳嗽、胸痛、冠心病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禁忌症:孕妇及癍痕体质者,孕妇及瘢痕体质者 、 眼、口唇、会阴部、荨麻疹、过敏体质者、贴敷部位皮肤破溃、高热、黄疸、咳血者。

    注意事项:

    1. 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不超过8小时。

    2. 贴敷穴位后如有痒热痛感为正常,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及时揭去药膏。敷药后不要剧烈运动,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3. 室内通风,注意温湿度适宜。

    4.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避免进食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虾、螃蟹等),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影响治疗效果。

    5. 外敷部位可能出现水疱、皮肤瘙痒,若水疱较小不必作任何处理,让其自然吸收;若水疱已破,可局部涂碘伏。

    6. 皮肤出现破溃感染,需保护创面,预防感染,避免抓挠,忌洗浴、外擦抗感染膏,应立即就医。


中药熏洗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利湿气消肿、改善肢体微循环的目的。

    适应症:

    1. 周围血管疾病:消渴病痹病(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 下肢麻、凉、痛或感觉减退等血管、神经病变。

    3. 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

    4. 糖尿病皮肤病变:皮肤瘙痒、疖、痈、带状疱疹、湿疹、癣病等

    禁忌证:

    1. 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不宜熏洗;

    2. 患有各种严重出血病的人,如吐血、便血、脑出血、胃出血等,忌用熏洗;

    3. 肾衰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坏死等各种危重病人,忌用熏洗;

    4. 急性的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忌用全身熏洗。

    5. 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的人,正处于大怒、大悲、大喜之中时,不宜熏洗;

    注意事项:

    1. 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40℃左右,以防烫伤。

    3. 饭前饭后半小时、皮肤已有破溃者不宜熏洗。

    4. 注意讲究卫生,所用物品每人1份不宜与他人共用。

    5. 熏洗一般每日1次,每次20~30min,视病情也可一日2次。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穴位注射法适应于中医的各种病症,范围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对一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我科用于治疗消渴病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痿症、失眠、高血压、眩晕、胃痛、腹痛等;

    禁忌症:

    1. 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 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有药物过敏史、晕针史者应告知医生;

    2. 饥饿及过饱状态下不宜穴位注射;

    3. 穴位注射前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以及重体力工作;

    4. 穴位注射后注意休息,注意注射后不宜立即洗澡。

    5. 放松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阴阳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倾,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已发展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适应症:

    1. 消渴病肾病。

    2. 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

   3. 发热、便秘、尿毒症、肥胖、皮肤瘙痒等症。

   禁忌症: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肛门、直肠、结肠等术后及大便失禁者。

    注意事项:

    1. 在用药期间要注意休息,建立正常排便习惯;

    2. 饮食方面要注意,一定要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和加强运动。不要吃辛辣、生冷和肥甘厚味的食物;

    3. 在灌肠后需要卧床休息半个小时,尽可能延长保留药物灌肠时间,至少20-30分钟,才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4. 做完中药灌肠之后,如果出现有腹痛、腹泻严重,出血严重等不良的反应要立刻到医院复查。


特色茶饮

   消渴茶

   主要成分:太子参、麦冬、枸杞、生地、绞股蓝等

   功能主治:滋阴、益气、止渴

   用法用量:一次1-2包,开水泡服,每日2次

   降脂茶

   主要成分:山楂、荷叶、茯苓、决明子等

   功能主治:疏肝清热、益气化瘀、祛湿降脂。可用于降脂、降压、减肥

   用法用量:一次1-2包,开水泡服,每日2-3次

   通便饮

   主要成分:决明子、白术、火麻仁、郁李仁等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滋阴泻火

   用法用量:一次1-2包,开水泡服,每日2次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